「張J,你要怎麼把寫作、演講、辦工作坊、直播和接案這麼多不同的專業顧好呢?這太難了吧!」
是啊,太難了!還記得一開始我也這麼想。
3年前,第一次收到演講邀請,當時心裡很訝異:
「我又不是專業講者,只是寫文章的(本業還是工程師),怎麼會有人找呢?」
本來想委婉拒絕,後來轉念一想:「原來,有些事不是只有專業的人才有機會被邀請啊。」
於是,為了挑戰自己,接下了邀請。還記得當時真的怕翻了,上台前手都在發抖。
2小時後,我有驚無險地安然下台,不能說自己的第一場演講就大成功,但是它讓我看見作家的不同可能、讓我看見講台其實沒那麼可怕,可怕的無非是登台前一刻的心魔,就像下滑前的雲霄飛車一樣、它讓我看見除了文字以外,還有另一種面對面用話語感動人心的方式。
於是,我開始自告奮勇地主動敲演講,也參加其他人的演講,在一次次的試驗與觀摩中,逐步琢磨出自己的演講風格。每一次演講後,都重新思考是否有改善的空間,並做出相應的修正,慢慢發現,一次次的微小進步,都會堆疊在台下觀眾滿意的表情裡。
在這過程中,我了解一件很重要的事情:這些觀眾並不因為我是知名演講專家而來,而是因為喜歡我的文章或演講主題而來。所以我要做的,是盡可能將平常「寫」的感動「說」出來,我要做的一直都是自己,只是換個表述方式而已。
克服了演講關卡之後,我再也不害怕跨出舒適圈學習其他技能。只要抓住以下兩個重點,我們都可以將自己的路走得越廣越遠:
1. 別因為「專業障礙」而侷限自己,「非典型」反而是當今潮流。
在資訊流通的世界裡,很多技能不需經過專業訓練也可習得。我們甚至不用為了將技巧照單全收而犧牲個人特色,只要挑選能夠補己之短的方法即可。「非典型素人」(如藝人、政治人物)即是善用個人性格打破既定專業包袱而生,這些人物往往獨具特色、形象鮮明。我自己就是非典型講者,更是一位非典型作家。
2. 以「核心能力」為本,延伸至「技能組合」,你的價值更有機會被看見。
我的核心能力是「理性與感性並重的寫作」,因此,雖然自己不是經過專業訓練的講者與直播主持人。但經由延伸自己的核心能力,我可以是一名「既能打動人心又能條理分明」的講者,也是一名「擅於引導來賓分享溫度故事與寶貴人生經驗」的直播主持人。也因為這兩個技能的發展,讓我以不同渠道接觸更多觀眾、主辦方與創作者,開啟其他潛在合作的機會。
謹記以上兩個原則,將有助於開展我們潛在的能力,並幫助自己因應未來快速變化的時局。
只要克服內心的恐懼,就再也沒有什麼能阻礙你了。
準備好坐雲霄飛車了嗎?